河南大学学科建设处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学科建设> 优势特色学科> 地理学> 学科管理> 正文

平台建设

现有平台情况如下:

序号

平台类别

平台名称

批准部门

(与批文公章一致

批准

年月

参与

单位数

主要支撑

学科

1

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环境与规划国家教学示范中心

教育部

201307

11

地理学

2

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教育部

200411

11

地理学

3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备份中心

科技部

财政部

200306

11

地理学

4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心

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

技术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

201111

11

地理学

5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心

河南省时空大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

河南省发改委

201704

11

地理学

6

河南省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与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科技厅

201702

11

地理学

7

河南省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数字地理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

河南省科技厅

201606

11

地理学

8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心

河南省区域经济研究中心

河南省委宣传部

200509

11

地理学

9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心

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

与修复河南省工程研究

中心

河南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201412

11

地理学

10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心

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河南省教育厅 财政厅

201212

11

地理学

 

环境与规划国家教学示范中心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起源于1923年地学系首任系主任、我国著名地学家冯景兰院士主持创建的地质矿物岩石标本室。1998年,将原有的“地质矿物岩石标本室”、“水文水资源分析室”、“环境分析实验室”和“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整合组建为“环境与规划实验教学中心”。后经扩充建设, 2009年获批成为河南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3年获批成为国家教育部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该中心的建设与运行依托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依托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等8个博士点和14个硕士点;其中地理学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培育学科,人文地理学、区域经济学是河南省重点学科,地理科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目前,该中心由自然地理实验教学平台、环境科学实验教学平台、地理信息科学实验教学平台和科普教育基地共同组成。

1.自然地理实验教学平台

自然地理实验教学平台是由天文馆、天象馆、地质土壤标本室、动物植物标本室、综合实验室(包括准备室)等实验室组成。该平台具有国内高校少有的天文馆、天象馆、国内高校地理院系少有的种类丰富的地质标本室和动植物标本室,主要承担自然地理各要素教学过程中的实验课程。由该平台支撑的中国科协科普教育基地同时承担了面向省内外大中小学生的科普教育功能。

2.环境科学实验教学平台

环境科学实验教学平台包括环境监测室、环境工程室等基础实验室,电化学分析室、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室、激光粒度分析室、总有机碳分析室等大型仪器实验室,以及天平室、药品室、纯水制备室、土壤样品制备室、中小型仪器室等辅助实验室,主要为环境科学专业等各类分析实验课程的教学工作提供支持。

3.地理信息科学实验教学平台

地理信息科学实验教学平台主要由虚拟地理环境室、地理数据集成共享室、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室、地理数据处理中心等组成,实验室拥有各类先进的软件和硬件设施,主要承担地理信息科学类各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工作。以此平台为基础,2011年创立中美联合ArcGIS教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该中心主要位于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教学科研大楼上,实验室集中分布在1楼、2楼、4楼和6楼,实用面积超过3000余平方米。教学实验室完全按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要求建设,实验室面积、空间、结构布局科学合理,并且具有数字化、信息化的特点,满足了教学的需要。目前,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实验教学水平稳步提高,设施完备、管理高效,已经成为具有良好示范作用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地。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目前国内惟一的以黄河文明与沿岸地区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对象的国家级综合性研究与咨询机构,下设黄河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研究所、黄河文明研究所、中原文化与民俗研究所、古汉字研究所、回族研究所、时空综合人文社会科学实验室,建有大型数据库平台—黄河学综合数据库。

服务于“黄河文明伟大复兴”和“沿黄地区可持续发展”,构建“黄河学”学术体系与知识体系,培养致力于黄河文明传承创新的学术团队和创新人才,推出中原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黄河文明研究成果,一直是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的根本任务。 中心汇聚了包括两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在内、以博士为主体的高水平、网络化、国际化的研究队伍,提出了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黄河学”的宏伟目标。 依托中心,组建了河南大学省部共建“黄河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平台,在中国地理学设立了黄河分会,成立了河南省华夏文化研究会,举办了 “黄河学”系列高层论坛和“黄河文明”大讲堂,创办了《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辑刊,联合北京大学、西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历史所、近代史所、世界文明比较研究中心以及黄河水利委员会等机构,组建了 “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围绕“黄河学”学科建设,聚焦“黄河文明承传与转型”、“沿黄地区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黄河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三大特色研究方向,中心承担了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和重点项目,产出了《黄河开发与治理60年》、《黄河文明的历史变迁》、《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文库》等系列成果,有力支持了地理学、应用经济学、中国史、考古学、中国语言文学等学科成功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地理学成为河南省A类优势学科,黄河文明学科群成为河南省A类特色科学,应用经济学成为河南省B类特色学科,深入开展了中原城市群、中原经济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重大战略和空间规划研究,资政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国家专业化高端智库作用初步彰显。

根据中心“十三五”发展规划,以申报认定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为契机,瞄准中华文明探源、黄河文明现代转型和黄河生态文化经济一体化支撑带建设等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黄河文明源流承传、现代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为主线,以重点学科、拔尖人才、重大项目、创新成果为牵引,以机制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大数据平台建设和时空综合人文社会科学等方法创新为突破口,逐步把中心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显著、具有国际影响的“黄河学”研究学术高地、黄河文明世界交流对话的高端平台、黄河文明现代转型的决策咨询与教育培训基地、黄河生态文明建设的专业化高端智库。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备份中心

黄河下游科学数据中心依托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建立,目标是依据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的数据共享规范、政策和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的标准,结合黄河流域地理单元特点,制定黄河流域数据共享的原则,完善黄河流域共享网络平台的数据服务功能;整理、抢救、挖掘黄河流域的文明演进与环境演变、水循环与环境效应、生态环境治理和经济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数据,针对黄河流域的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对数据的需求,加工生产系列化数据产品;丰富地球系统科学共享网的数据内容。定位是在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的支持下形成一个拥有巨量信息资源的,地域特色突出的黄河流域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和数据交换中心,为科学研究以及政府决策、经济活动、环境治理工程和公众咨询等提供数据服务。培养一批不同层次的数据融合、数据服务与数据共享的技术和管理的专门人才,推动共享工程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本平台是以黄河流域为特定地理单元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中心,整理包括水、土、气、生物资源、灾害、三角洲、湿地、全球变化等学科前沿问题研究数据和黄河流域基础地理数据、乡级单元社会经济数据和水利水保工程数据为主体的数据库。为全球范围内进行黄河研究的科研人员、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在线、离线多种形式数据共享服务。

 

 

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立足华夏文明的核心腹地——黄河中下游地区,开发与集成数字地理技术,探索地表环境与经济社会系统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服务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在冯景兰院士、李长傅教授和王之卓院士等早期开拓者的带领和影响下,基于多年学术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3个研究方向:地理信息分析与共享关键技术研究、黄河中下游自然地理格局与生态过程研究、中原经济区城市与空间经济研究。

实验室是河南大学多年重点建设的学科平台:历经河南大学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1985年)、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校级重点实验室(1994年)、中澳地理信息分析与应用研究中心(1997年)、公司地理与区域发展模拟实验室(1999年)、数字区域与虚拟工程实验室(2002年),2005年获批河南省高校重点学科“数字区域模拟实验室”。经过严格评审,201110月,国家教育部下文正式获批“省部共建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并于201512月通过教育部验收正式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地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地理学理论为基础,以地理信息技术(GISGNSSRSVGE等)为手段,以重大科研项目和民生建设工程为突破口,研究资源开发利用与自然环境系统、经济社会系统相互作用的规律与机理,探讨区域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实验室在坚持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积极参与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建设,服务于河南省及黄河沿岸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实验室研究领域涵盖理学、工学、经济、管理等学科,以“开放、交流、创新、提高”为宗旨,欢迎国内外研究机构交流合作,也欢迎相关研究人员到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