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学科建设处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学科建设> 重点学科> 正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学科发展简况

自1987年成立计算机系以来,计算机学科依托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学院共同建设,两个学院共有教授31名、副教授68名,博士103名,有遥感信息科学与技术二级博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硕士点、工程硕士的计算机技术领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拥有教授16名,博导3名,副教授28名,博士48名;为河南省第7批、第8批重点学科、第9批重点学科。

2、学科方向与团队

经过多年沉淀和发展,河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目前形成了稳定的四个发展方向和科研团队。

1)高性能计算:该方向以郑逢斌教授为带头人,拥有教授4人,副教授7人,博士12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海量遥感影像数据的网络存储、海量空间数据的三维可视化与遥感应用产品的分布式处理。

2)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该方向以沈夏炯教授为带头人,拥有教授4人,副教授6人,博士12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图像信息检索、医学图像处理与生物特征识别。

3)信息安全:该方向以武相军教授为带头人,拥有教授4人,副教授6人,博士13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加密算法、网络攻防与形式化方法。

4)智能网络系统:该方向以李捷教授为带头人,拥有教授4人,副教授6人,博士13人,主要研究方向为P2P网络管理中的拓扑构造、流量监控与信任管理。

3、人才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

五年来共招收遥感信息科学与技术博士研究生10人,授予博士学位6人;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研究生共302人,授予硕士学位188人;获省优秀研究生28人,26名毕业生考取博士;学校具备完善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制度措施。

4、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

近五年来,主持国家“高分”重大专项子课题4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国家重点研究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9项、国家航天局国防科技工业民用专项23项,省部级项目91项,科研总经费逾4500万元;获国家专利27项,软件著作权17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研发的“民航气象信息综合处理系统”在全国48个机场推广使用,创经济效益逾2亿元;发表论文500多篇,其中SCI/EI论文200多篇,1篇论文入选ESI前1%高被引论文;邀请境内外学者来校报告80多次,参加学术会议200多次。

5、教学与科研基础条件

目前拥有河南省发改委批准的时空大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空间信息处理工程实验室,以及河南省科技厅批准的河南省大数据分析与处理重点实验室、车联网协同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4个省级科研平台;与中科院遥感所、电子所和中电科集团27所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具有军工二级保密资质;拥有现代网络技术实验省级教学示范中心,并依托河南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签订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每年选派优秀硕士生赴中科院学习一年。

6、本学科的优势与特色

1)坚持面向社会需求的计算机科学技术交叉研究:立足河南农业大省对遥感信息的需求和信息化社会对大数据处理能力的重视,开展诸如遥感信息处理、大数据分析等研究,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论文。

2)注重理论方法与实践的结合,积极服务地方经济:10多年来稳定保持由教师、博士生硕士生构成的100多人的研发团队,完成了民航气象信息综合处理系统、卫星遥感环境业务化监测运行系统等一系列软件产品,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声誉。

7、学科建设的目标与举措

在未来三年内,本学科的主要建设目标是进一步提高本学科的科研教学水平及服务社会能力,向全国一流学科迈进。在理论研究上,以关键科学问题攻关为抓手,以国家级项目申报和实施为依托,以高水平论文发表为手段,在遥感信息处理和大数据存储、分析和可视化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工程项目方面,围绕河南省发展定位,与高分国家重大专项结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领域的学科优势,争取在农业应用、环境监测等方面实现突破,为政府部门和行业用户等提供个性化信息产品服务;在人才培养方面,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本、硕、博人才培养层次。围绕建设的主要目标,主要举措如下:

1)争取在海量遥感信息的并行化处理以及大数据技术与教育的结合方面取得创新性的成果,三年力争发表100篇SCI/EI论文,获批9-15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2)争取通过与中科院遥感所等单位的深入合作,承担3-5项应用型科研项目,开发完善遥感综合信息处理系统,科研总经费达到1500万。

3)计划设立合作交流基金,三年支持资助15-20名青年教师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参加学术会议100-200人次,邀请15-20名国际一流学者来校讲学。

4)力争申请并获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点,申请建设国家工程中心、河南省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