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至26日,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我校郑州龙子湖校区举行。本届年会以“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基础教育评价改革与创新”为核心主题,汇聚了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美国雪城大学等国内外多所高校的30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基础教育评价面临的改革路径与创新实践。
开幕式上,河南大学副校长张向东致辞。他表示,学校高度重视教育评价研究,通过教育部教育评价改革研究基地、河南教育智能评价实验室等平台,推动教育学、心理学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交叉融合,在智能教育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领域形成特色,致力于为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贡献智慧。
河南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聂世忠在致辞中系统阐述了河南省推进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三大实践路径: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具有河南特色的基础教育评价体系;二是突出重点领域,力求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义务教育质量绿色评价等方面取得精准突破;三是依托专业力量,促进研究与应用的结合,持续提升评价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辛涛教授指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教育评价工作需承担新的时代使命。他呼吁专委会成员聚焦评价改革关键领域,深化理论研究,共同推动中国特色教育评价体系建设。
在专题研讨与分论坛环节,与会专家从多维度分享了前沿研究成果。北京师范大学辛涛教授阐述了“学评融合”的学生评价新取向;新西兰奥克兰大学Gavin Brown教授分享了“促进学习的评价”国际理念;美国雪城大学雷静教授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河南大学刘志军教授则从实践层面探讨了评价改革的实施路径。六大平行论坛系统覆盖了课程教学、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学校治理、区域质量评价及数智技术应用等关键领域,通过深入交流为评价改革提供了多元思路与实践方案。
刘志军教授作总结发言。他强调,面向未来,教育评价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问题导向和创新引领,深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良性互动,共同推动基础教育评价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为加快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本次年会由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主办,河南大学教育学部、教育部教育评价改革研究基地(河南大学)、河南大学教育考试与评价研究院、河南大学智慧教育与智能评价实验室联合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