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发展
河南大学教育学科拥有悠久的历史。教育学科依托于教育学系,始建于1923年,1924年招收本科生,1927年招收研究生,九十多年来薪火相传,人才辈出,是河南省教育研究的龙头学科,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李秉德、王汉澜均为
本学科培养并先后在此任教,由王汉澜参与主编的《教育学》发行达300 余万册,曾引领诸多教育学人走进教育学学术殿堂。教育学科拥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河南省唯一的教育学一级博士授权学科。教育学本科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教育学科为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河南省重点学科和教育部本硕一体化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项目实施单位。
河南大学教育学科的比较优势在于立足河南,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河南省三大国家战略规划,我们将继续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在“十三五”期间,教育学科依托河南省特色学科的平台,服务于河南省教育现代化,集中力量办大事,把学科发展融于河南省的区域发展之中。(1)完成河南省基础教育改革研究。通过深入开展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系统构建河南省基础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全面梳理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历程、成效与问题,进一步加强我省基础教育质量评估与监测等,促进我省基础教育基本对接东南沿海基础教育发展水平。(2)完成河南省高等教育改革研究。紧密结合河南省乃至中西部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开展综合研究,着力打造河南高等教育研究的中心和高等教育发展高端智库,努力培养高水平的研究和管理人才,为河南建设高等教育强省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促进河南省高等教育顺利实现现代化。(3)完成河南省教育信息化研究,促进河南省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具体包括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研究、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研究以及河南省教育信息数据平台的建设与应用等。(4)完成河南省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通过研究组织管理中领导者的个体心理特征与行为等问题,为教育管理人员的选拔、培训、评价及开展有效的组织管理提供心理学依据;通过研究学生心理教育策略、艾滋病人及其孤儿的心理状况和心理救助策略,为心理健康教育和救助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
二、学科方向及特色
河南大学教育学科在以下三个方向形成了优势与特色。
1.课程与教学评价:在刘志军教授、魏宏聚教授带领下,长期致力于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提出了在学界有着重要影响的发展性课程评价理念与方法。该方向以教育部重大招标项目“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多项相关教学研究课题、横向课题等为抓手,在课程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及课堂教学诊断等方面,出版了《走向理解的课程评价》、《课堂评价论》、《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研训》等专著多部,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研究成果对推动国家和河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考试与招生制度改革提供了决策咨询,同时对基层学校的教学改革和教师发展提供了长期有效地指导。其中,本团队研究开发的“课堂教学切片诊断方法”改变了传统意义上评课学术性、专业性、针对性不强的弊端,兼顾了定量与定性分析的课堂研究优势,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本土性,受到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和一线教师的欢迎以及同行专家的认可和好评,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在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2.生命与价值观教育:在王北生教授、李申申教授、刘济良教授的带领下,在国内较早开启了对生命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系统研究,并沿着科学研究、课堂实践、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等方面持续推进。不仅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生命教育专著——《生命教育论》,后续又出版发表了《生命的沉思》、《生命的畅想》、《生命的律动》、《生命价值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传承的使命: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问题研究》等有一定影响的系列专著和系列论文,编著出版了供各级各类学校使用的《生命教育》教材18册,指导中小学生命教育实验学校近千所。2015年,该团队又获批了国家社科基金首届教育学重大招标项目--“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研究”,学科带头人多次应邀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报告,并应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之邀参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专家咨询会”,所作发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与文化的润泽融为一体”,受到与会领导的重视,并对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生命与价值观教育已成为河南大学教育学研究的亮点,也成了河南教育向国内外学术界、教育界展示的名片。
3.后发达地区与弱势人群教育:在赵国祥教授、赵俊峰教授、李桂荣教授带领下,本方向主要走国际化发展道路,与美国学者进行长期合作,致力于后发达地区与弱势人群的教育与发展问题研究,围绕后发达地区的教育质量评估、教育政策实验、弱势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等进行系列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SCI/S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并成功举办了两届弱势人群教育与发展国际学术高峰论坛,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的相关专家对本团队的研究给予了肯定,并在他们的研究中参照了本团队的数据与方案;非洲赞比亚也拟使用该团队的干预方案开展研究。目前,本方向已于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韦恩州立大学、南卡大学、德州农工大学、赞比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等知名高校签订了合作研究协议。团队主持有国际自然基金、国际社科基金、国际影响评估基金、美国国际健康研究院(NIH)、中美国际合作等国际合作项目20多项,国际合作研究经费达1300余万元。近期,本团队开展的基因水平的研究探索,将有望取得更具国际前沿水平的学术成果。本方向同时也走本土化道路,宋伟教授长期关注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教育均衡,受到中央媒体的关注,也得到省厅相关领导的批示。汪基德教授长期关注信息技术精准扶贫,立足信息技术培训,提供菜单式服务,精确带领豫南地区群众脱贫致富。
三、人才培养
河南大学教育学科拥有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完整的培养体系,建立了整体设计、分段推进的人才培养目标。本学科总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高尚的教育情怀、宽广的教育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扎实的教育研究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教育学高级专门人才,能够胜任不同层次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教育管理、教育咨询等工作。其中,学术型硕士教育突出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专业硕士教育突出教育实践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博士教育突出教育思维和教育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本、硕、博三级学生生源稳定、质量较高,在出国交流、论文发表、创新创业大赛、升学就业中皆表现优秀,深受好评。
近五年,教育学科有三位教师续聘新一届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课程与教学论》和《德育原理》两门课程获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育研究方法》、《教师专业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学校教育发展》、《学前教育原理》等5门课程获批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这也是河南大学仅获批的5门此类课程。荣获1项国家级教学奖励和50余项省部级以上教学奖励,两门课程在UOOC联盟等平台上顺利上线开课。“河南大学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获批河南省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
四、科学研究
教育学科的科学研究主要有两个省级基地(河南省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和河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一个河南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弱势人群身心健康实验室),两个省级创新团队(生命与价值观教育创新团队和教学现代化创新团队),四个校级研究中心(教育科学研究所、现代教育研究所、教育行动研究中心、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一个教育学博士后创新团队。教育学科研究人员以各种平台为依托组建团队,立足于中国教育现实、紧跟世界教育研究前沿问题,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近五年,发表在A类期刊,SSCI 、SCI、 EI检索源期刊论文的和国家级科研项目数都不断攀升。在CSSCI期刊以上刊文200余篇,其中在《教育研究》上刊文15篇。出版专著40部。获批国家级项目25项,其中国家重大招标项目2项,教育部重大招标项目2项。获批省部级奖励16项。获批教育厅重大招标课题6项。两位教师被评为“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在河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验收评审中,河南大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顺利通过验收并被评为优秀。
五、社会服务
河南大学教育学科长期承担国家和河南省的教师培训任务,直接为基础教育改革培训大量的优秀校长和教师。与此同时,教育科学研究直接为教育一线服务,以横向课题为抓手,指导基层学校的课程改革和教师成长,受到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和一线教师的欢迎和好评。如刘志军教授的团队直接深入基础教育改革领域,长期致力于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提出了在学界有着重要影响的发展性课程评价理念与方法,研究成果对推动国家和河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考试与招生制度改革提供了决策咨询。李桂荣教授带领团队率先采用国际先进的实证研究方法,对中职人才培养质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国培项目实施绩效进行了评估,有力地推进了河南省教育政策评估的现代化转型。魏宏聚教授在省内外诸多学校开展教学切片诊断和教师核心教学技能提升探索,产生了较大影响,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表彰。
六、文化传承创新
教育学科一直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勇于担当。李申申教授团队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为依托,多次借助媒体采访、大会发言、专题报告等平台,积极倡导和宣传优秀传统文化。专著《跨文化视野:中国特色和谐社会的探索》于2014 年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被翻译成俄文,向世界传播。李申申教授及其团队还利用一切机会向社会积极倡导和宣传中华传统文化。2015 年,李申申团队依托前期成果申报的“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研究”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教育学),其弘扬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和实践,受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和大力支持。
七、师资队伍建设
河南大学教育学科拥有一支高学历、高职称、学缘结构合理、年富力强、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师资队伍。其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4人、黄河学者讲座教授3人、河南省管专家1人、河南大学二级教授6人、校级特聘教授4人、河南省教师资格测试专家2人,河南省教师教育兼职研究员1人、河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4人、学科中博士学位获得者71人、教授36人、博导22人、硕士生导师83人、出国留学一年以上的教师35人。
八、国际交流合作
教育学科坚持对外开放,在立足本国实践、扩大国内影响的基础上,放眼世界,不断在国际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汲取新的养料壮大自己。学科先后不下百次地邀请国内外专家、教授为师生开设暑期课程、做学术报告;先后派遣30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积极承办国际国内会议,资助教师出国访学交流;与美国韦恩州立大学的国际合作系列项目“弱势人群心理干预”和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国际长期合作项目“河南中职教育评估”稳步推进;硕博研究生出国联合培养人数日益增加;硕博研究生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吸引外国留学生方面均有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