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明学科群以黄河文明为研究对象,回答以黄河文明为载体之一的华夏(中华)文明是什么、如何形成、发展路径,当代传承以及与世界文明交往等当下必须面对的时代问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中国发展道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最为深厚、最为核心、最为可靠的文化根基和历史依据,对推进文明河南和文化强省建设,促进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学科方向与特色
本学科群主要有4个特色方向:
1.“黄河文明与国家起源”方向:主要围绕黄河文明起源与形成、黄河流域城邑聚落、黄河流域都城文明、黄河文明早期价值信仰、黄河文明遗址保护及其展示等开展研究。目前,本学科群已经在先秦考古、城市考古、冶金考古、古文字研究、中华元典整理与研究、先秦思想文化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
2.“黄河文明与国家治理”方向:围绕黄河文明与治国理念、制度设计、权力运行、地方治理的关系,提炼现代国家治理的的可行之道与历史智慧。本学科群已在黄河流域帝制时期的国家治理和王朝兴衰及其经济管理、职官制度、军事制度、监察制度、法律制度等产出丰富的成果。
3.“黄河文明与价值构建”方向:围绕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涌现出的思想、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等精神产品及其表现形态、传承理路和发展规律。研究特色表现在:黄河流域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民俗文化以及比较视野下的黄河精神文明及其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
4.“黄河文献整理与研究”方向:旨在整理研究历代黄河文献,将黄河文献资料、考古遗存、古文字等数据化,建成国际惟一的黄河文明研究信息化服务平台。目前,正在从事特色研究有黄河文献全书、黄河文明文献资源库、黄河文明系列时空数据库等文献整理及数字化工作。
二、支撑学科与科研平台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学科群以中国史、考古学和中国语言文学等在全国排名比较靠前的
学科为支撑学科,现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省级重点资助的一级学科、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1个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3个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部级教学实验中心、5个高校人文重点学科开放研究中心。
三、师资队伍
本学科群师资队伍雄厚,结构合理。现有河南省高校创新团队3个,河南省优秀教学团队4个;拥有一批国务院特殊津贴、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特聘教授、教育部跨世纪人才等拔尖人才;汇聚了以王立群、程民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科研与教学名师。
四、科研水平
近五年,本学科群围绕黄河文明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4项、其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4项,省部项目80余项,横向项目6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7项。出版《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甲骨文可释字形总表》等著作100余部,论文700余篇,其中《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文学评论》等顶级期刊50余篇,在《光明日报》发表《黄河学:黄河文明研究的创造性转化》《谈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等系列论文,阐述黄河文明的学理基础、精神内涵与基本范畴。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70多次,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访问交流近580人次,并与斯坦福大学东亚系、牛津大学中国研究所等13个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五、人才培养
学科群主要支撑学科已培养硕士生40年,博士生17年;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联合培养研究生13年;中心与“两院”协同育人成果,入选2013 年教育部科研院所与高校合作育人典型案例。近五年,单列指标招收培养研究生500多人,博士后120人;聘请国外知名教授26名,开设研究生课程30余门,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
六、社会贡献
本学科群通过“黄河文明”高层论坛、黄河文明大讲堂等,传播弘扬黄河历史文化;王立群、程遂营在《百家讲坛》讲述“黄河上的古都”等,《程遂营讲六大古都》被译成俄文发行;中心专家多次做客河南电视台《传承》《对话中原》栏目,宣讲黄河文明。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心研究人员参与中国文字博物馆、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博物馆等文化工程建设,参与河南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方案,参与中原文化产业规划项目,服务黄河旅游规划建设,为河南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政策咨询;依托河南大学河南省文化产业研究基地、与开封市共建的“宋文化研究院”、河南省新兴文化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推进黄河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黄河文化产业品牌,协同规划产业园区;积极服务地方文教事业,承担文物单位培训、国培计划,参与创立河南省华夏文化研究会、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等学术团体。